首页 >行业资讯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正视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利与弊

发布日期:2011-09-16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小额信贷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都在向一些原本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低收入人群、微型企业和农户发放小额信贷,并在可持续性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
小额信贷运行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机构目标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更注重项目对改善穷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则更强调机构的可持续性,强调在高回报的前提下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的理念下,小额信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现在,各类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开始迅速成长,它们无一例外地强调利润,强调给股东和投资者以较高的回报,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印度在2010年10月爆发的小额信贷危机,根本上来说就是小额信贷机构在高回报的诱惑下,采取不理性的行为恶性竞争,导致利率过高和穷人的高负债,导致安德拉邦部分还款人终止还贷并被逼自杀。因此,过度强调高回报、高利润,会引发高利贷的产生,最终也会损害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利益。
因此,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要强调一种平衡。小额信贷机构的核心是其商业性,它不是对资金需求者进行简单的慈善性捐助,而是期望通过商业性的贷款,提高借款人的生产能力并产生商业性回报,从而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自我维持和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内在地提高当地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商业上的可持续性也是吸引大量投资者加入小额信贷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小额贷款已经被证明可以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并能够获得可观利润,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包括像花旗银行这样的著名商业银行)所认识。资本是要获得利润的,不理解这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小额信贷就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发展。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商业性,从而以巨额的商业回报作为招牌来吸引投资者,也是不可取的,高利贷、股东和投资人的高回报、管理层的高收入,这些东西会使得小额信贷逐渐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最终导致机构的危机,印度的教训不可不汲取。
需要关注的是,制约小额信贷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是资金来源问题。现有的小额信贷政策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储蓄,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实现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和多元化,是现在小额信贷组织最为头痛的问题。政府在小额信贷机构存款业务上的限制,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时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资金来源不足,不仅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筹资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贷款利率水平,从而出现高利贷,还有可能引发小额贷款公司的“变相吸储”。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对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升级”,即让部分业绩卓越的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可以吸收存款的乡村银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的办法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筹资渠道(包括上市)。最近我国出现的小额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据媒体报道,日前,重庆瀚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3家小贷公司近1亿元的信贷资产收益凭证,正式开始在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进行首次小贷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而早在2011年5月中旬,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曾表示,小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本金来源不足等问题,可以考虑信贷资产证券化。此次重庆金交所推出的产品名为“瀚华小贷2011年第一期小贷资产收益权凭证”发行的产品一共5200万元,被分为3档,优先A03档(3个月)、优先A06档(6个月)、普通档分别为2500万元、2000万元、700万元。
对于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拓宽小额信贷机构的筹资渠道,笔者首先抱以积极的期待,这种金融创新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实力,不仅缓解其资金瓶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些不合规的“变相吸储”行为,有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良性发展。但是,在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背后,是投资者对于小额信贷机构利润压力的增加。投资者当然是希望获得高回报,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如果以高回报来承诺投资者,则很有可能扭曲小额信贷机构本身的经营行为。资产证券化对于小额信贷机构是一个福音,也是一个紧箍咒。小额贷款公司如果在投资者的压力下“唯利是图”,则其经营必然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印度小额贷款机构在上市之后,面临股东的巨大压力,结果导致其过度的商业化和利润导向,从而引发大面积的社会危机,其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警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王曙光)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