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政策解读】普惠金融将精准发力

发布日期:2022-03-04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针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普惠金融的供给将增量提质。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覆盖面明显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高,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质效提升

在服务覆盖面方面,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22类法人机构合计4604家。数量上看,中小银行占绝大多数,包括13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885家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1539家、农村合作银行27家、农村信用社641家、村镇银行163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1家)。在服务可得性方面,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24.9%。在服务质效方面,银行业推动"线上+线下""人工+智能"的融合一体服务模式,全行业平均离柜率达89.77%。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自然人为10.2亿人,企业和其他组织数为2834.1万户,其中,小微企业法人数为1571.3万户。

面临挑战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全面推进普惠金融面临较大挑战。董希淼表示,普惠金融如何做到"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制"需进一步探索。

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在2021年7月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曾对外介绍银保监会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顶层设计思路及目标,包括"引导加强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普惠、养老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普惠金融需求满足度、金融供给适配性、外部环境保障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金融的普惠性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金融是实体经济血脉,通过实施普惠金融,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金融服务需求,有助于补齐短板弱项,支持新兴重点领域加快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小微、"三农"、绿色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金融业改革,发挥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并重视数字技术应用,提升金融普惠服务能力,可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政策推动下,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增长持续快于贷款整体增速,但仍存在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缺乏抵质押物、银行获客成本高等痛点。银行应积极探索供应链模式,围绕核心企业触达上下游企业实现批量获客,并运用物联网等技术真实触达企业经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平安证券建议。

推进制度机制建设

针对普惠金融的多元需求,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有效发挥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作用,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有效满足多元金融服务需求,就要提升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周茂华认为,需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元金融机构,开发多元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场景式服务。

会议还提出,要完善普惠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制度规则、基层治理,加快完善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促进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据了解,银保监会将从构建监管考核评价的制度框架、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行内设机构建设三方面,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建设,保障把实事办好。

流量统计代码